
筆電普遍採用「熱導管+風扇」來進行主動式散熱,其目的不是讓溫度變得非常低,而是控制在不超過極限的溫度範圍內。本文透過實際案例,帶你了解不同架構的散熱器設計優劣、導熱介質種類與影響,並從維修角度分析早年筆電「為何要改裝銅片」的真正理由。
一、筆電散熱器的基本構造與運作原理
我們都知道筆電內有兩大發熱元件為:CPU、顯示卡(GPU),在2010年前還多了北橋晶片、南橋晶片,隨著製程進步 2021年 後的 CPU 11代以上 都只剩CPU、顯示卡,其他晶片都整合在 CPU、APU 內部。

散熱器從古至今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,架構是利用風扇吹過鰭片,以導熱管快速將熱源導引到風口進行降溫,出風口的鰭片負責擴大接觸面積,讓風冷能更有效帶走熱能。

二、散熱導管的設計:共同導熱與獨立導熱
1. 共同導熱設計
故名思義一條導管串連眾多發熱元件,常見於中、低階機種。例如:Compaq CQ40。

MacBook Pro 13吋 A1278 2009年 CPU、NVIDIA MCP79 整合橋晶片皆為直觸晶片並共用散熱器。

共用熱導管優缺點分析:
- 優點:可以縮短導管長度,內部體積可以縮小
- 缺點:CPU或GPU的溫度互相影響,有機會導致零件短命
因 CPU 效能太好溫度過高,影響 ATI 顯示卡故障的召回案例。
2. 獨立導熱設計
高階、空間容納量允許的機種,就能設計較大的風扇與獨立熱導管來散熱。CPU 與北橋共用,顯示卡獨立,或三者各自獨立設計。


如下圖:MSI GX740 散熱器是 CPU、GPU 各自獨立導管,顯示卡為 MXM 可更換模組。

獨立熱導管優缺點分析:
- 優點:散熱佳,元件壽命長,支援高階配置
- 缺點:機身較厚重,外觀尺寸較大
三、導熱介質:導熱墊 vs 銅片

早年筆電 BGA 晶片故障的幫兇之一,是導熱貼片(Thermal Pad)不當使用。為彌補晶片高度不同的公差,導熱貼片經常用來填補散熱器與晶片之間的空隙。
1. 導熱貼片的缺點
導熱貼片本身非問題,但若用於高發熱的顯示卡,壽命短、導熱差,長期使用容易破裂、乾裂或變形。


2. 銅片導熱改裝的優勢
改用實心銅片可有效取代導熱墊,彌補晶片與散熱器間的間隙,無消耗性,導熱能力穩定。

📎 延伸閱讀:實測銅片改裝前後可降低溫度約 10~20°C!
四、灰塵堆積的嚴重影響
- 速度變慢:TDP 過熱導致降頻
- 降溫效果差:熱氣堆積不易散出
- 風扇噪音大:轉速提高來補救降溫
- 風扇故障率高:高轉速下壽命減短

重要提醒:風扇只能「維持不過熱」,無法讓筆電在高負載下保持低溫。
總結
2011 年以後的新機種多已捨棄導熱墊,搭配直觸或銅柱設計,散熱更穩定。舊機種則是我們有發現原廠做法不當,演變成我們要訂製不同規格來更換銅片,避免原廠缺陷再重演。
📎 延伸閱讀:CPU 周邊供電溫度居然高達105度!
您好,我想請教您4937G如果要加散熱銅片應該要多厚的,你們店裡有賣嗎?導熱銅片跟散熱器之間是用什麼相黏的呢?
感謝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