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前言:
所有標準筆電都是經由熱導管+風扇散熱
溫度僅能維持不要超過最高標,不能直接降到理想的溫度
所以散熱器身為導熱主體,優劣比較請看以下
一、 認識散熱器的架構
散熱器都是依靠風扇,以風吹過鰭片降溫(像是冷氣的室外機)
而鰭片的功能是以面積來吸收更多風冷
讓導管前段降溫,整體導管溫度也會下降
但只能降到相對溫度
沒辦法降到理想溫度
二、 零件之間的共同散熱與獨立散熱
看到此篇重點,熱量一定是獨立來得好呀!
筆電有三大主要發熱元件:CPU+顯示卡+北橋
(HM55以上架構北橋內建在CPU內)
而三大組件與桌機不同是沒有IHS封裝
(IHS封裝=CPU外觀有鐵殼)
裸體的DIE直接接觸散熱器表面
比熱(熱能的聚與散)問題,熱量更是直接性影響元件壽命
1. 共同散熱
顧名思義,共同就表示三大組件共用散熱器
也就是一支熱導管從頭到尾要針對三者做導熱功能
散熱器示範小模(HP CQ40)
以上也表示當CPU 90度
顯卡與北橋也會因為CPU的溫度影響而提升
2. 獨立散熱
部分高階顯示卡因發熱量大獨立一組熱導管
而CPU+北橋做成一組導管
兩支導管一起跑到出風口的鰭片讓風扇散熱
散熱器示範小模(ACER ASPIRE 6935G)
部分機種是兩支獨立散熱的鰭片讓風扇散熱
散熱器示範小模(MSI GX740)
當各位看完以上,試想不管共同或獨立的散熱
最大重點在於下圖
當鰭片完全阻塞,導致冷風無法吹到鰭片或導管
除了無法降溫,灰塵吸收濕氣後還會造成鰭片氧化鏽蝕
還是老話…保養就是重點
三、零件與散熱器接觸的導熱介質
筆電散熱器的元件高低落差不同,又因熱導管的成本與製作考量
(如果共同連接一根導管,很難在短距離內製作高低落差)
當不能直接接觸發熱元件,兩者接觸的間隙就需採用固態導熱墊(thermal pad)
SO…導熱墊好比3C界的NU BRA (冏)
所以區分以下兩類:
1. 晶片間接接觸散熱器導熱
導熱墊等級多種,但無論何種都屬於消耗品
會因長期高溫導致破裂或粉化,當導熱失效就是顯示卡的悲劇
導熱墊破裂代表(ACER ASPIRE 4736ZG同4736G與4937G)
導熱墊破裂代表(ACER ASPIRE 5745G)
超多導熱墊小模代表(ASUS K50I)
此問題雖不能說是原廠設計問題
(沒辦法…筆電外觀設計要輕、要薄、要體積小、要便宜)
但卻是造成顯卡長期過熱故障主因(灰塵堆積嚴重)
但另外看下一個重點
舉例的小模代表(ACER ASPIRE 4736ZG同4736G與4937G)
當今天沒有導熱墊的時候(沒NU BRA的時候!?)
GPU與散熱器之間會有一個空隙
放大一下來跨賣
如果還看不懂~那圈個重點給你看一下
SO…各位可以看看我們所有的維修為何要改裝銅片?
訂做不一樣的厚度,就是為了讓顯示卡可以直接導熱
也可以掐指算一下,別家沒有像我們這樣改裝
修好能用多久?
再看一下重點(不是下面的牙齒)
填補起來的是銅片,看倌們覺得銅片好還是導熱墊好?
當然…數字會說話而且有圖有真相
看一下改裝銅片的前後測試報告
ASUS K50ID 連結
ACER 5745G 連結
但總結下來導熱墊真的那麼不好嗎?
導熱墊若使用在北橋(INTEL)或是NVIDIA整合橋上
可以讓北橋不會因CPU溫度的直接性干擾
所以用在北橋上是合適的
但顯示卡溫度可媲美CPU溫度
且BIOS中顯示卡不一定會寫入過溫保護
(所有CPU達到110度時會斷電關機)
顯示卡不就變成過熱孤兒?
2. 晶片直接接觸散熱器導熱
大台(15.6吋以上)筆電因為沒有空間局限
除了採用獨立散熱,中高階顯示卡(MXM插卡)多數都是直接導熱
但並非全部的大尺寸筆電都是這樣設計的…@@”
散熱器示範小模(ACER ASPIRE 8930G)
散熱器示範小模(APPLE MACBOOKPRO A1278)
說真的…高階筆電幾乎都是直接接觸零件散熱><”
所以…很多客人在問小弟
筆電到底什麼品牌好、不容易壞、用得久
我只能說…如果每台新筆電都能開箱來看內部線路架構
那就能夠分析,主機版的cost down與散熱評估
(X…以上不是重點~你要它用得久也要照顧它吧?)
而小弟維修只是做保外維修的…
除了保固內進水的新機可以拆來看一下
維修幾乎都是保固外的機型@@
但可以簡單分析一下:
|
14吋以下 |
15.6吋以上 |
補充 |
三大元件 散熱架構 |
共同 |
可能共同 可能獨立 |
越高階機種 越有可能獨立散熱 |
散熱鰭片面積 |
小 |
大 |
略有爭議 不見得較大 |
風扇散熱效能 |
中等 |
略高 |
基本上高階機種轉速需求較高 |
晶片直接導熱 |
無解 |
無解 |
拆機才會知道 |
內部散熱空間 |
尺寸比例小 略差 |
尺寸比例大 略佳 |
內部環境較大 但底部直接進風機種沒對流 |
獨立顯卡等級 |
基本 頂多到中階 |
基本到高階 |
良好的散熱環境 才會有更優勢的顯卡配置 |
攜帶能力 |
適合帶出 |
不適合攜帶 |
體積過大不好攜帶 |
電池續航 |
略高 |
面板較耗電 |
大型筆電可能有大容量電池 但以耗電比例,還是小機略勝 |
使用觀感 |
幾乎無 數字鍵盤 面板觀感略小 |
多數有 數字鍵盤 面板觀感較佳 |
使用習慣因人而異 |
喇叭音效 |
中等 |
較高 |
喇叭功能因 設計空間略有優勢 |
================後 記================
SO…買筆電,儘量還是以15.6吋以上為準
鍵盤也接近PC,面板可視觀感也很OK
散熱上也較佳,發熱零件排列較遠
不過很多筆電都是外觀大了點,主機板跟14吋的一樣
說真的有沒有購入機王,真的是運氣好壞,別想太多!
您好,我想請教您4937G如果要加散熱銅片應該要多厚的,你們店裡有賣嗎?導熱銅片跟散熱器之間是用什麼相黏的呢?
感謝您